抓住区域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在“西亚”一节教学时,我碰到这样的情形:我刚说出课题,学生便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先学习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我哭笑不得,因为学生一语中的,本课的学习我就打算从确定位置入手,学生波澜不惊地根据我的提示去读图、读书、交流、归纳出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处理完这一环节后,我说:“了解了本区的位置,下面我们……”没等我讲完,学生们立刻“抢答”:“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和地形。”听完学生的回答,我没有因为他们的先知先觉而惊喜,反而有种泄气的感觉:自己的授课思路学生知道得一清二楚,哪里还有兴趣学习?没了悬念,自然不会去主动探究知识。这下我也没有授课的激情了,学生们更是一副爱学不学的样子,懒洋洋的翻着课本,有的学生甚至打起了哈欠……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上完这节枯燥乏味的课后,我很是郁闷:怎么会这样呢?学习区域地理,不就是先明确区域位置、明确地理事象的分布,然后分析地理事物间的联系与差异,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由自然特征到人文特征,多清晰的教学主线!学生怎么就不买账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今天偶然在中国网络电视上看了关于“金砖之国”的专题片,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这个专题片介绍了不同的国家,却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入手,每个国家的切入点都不一样。印度是从悠久的历史,绚丽多样的文化遗产入手;巴西是从醇香的咖啡、热情的桑巴舞开始;南非则是由处在非洲最南端的地理位置,印度洋在东、大西洋在西的大自然神奇馈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引出了拥有亿万富豪最多城市的俄罗斯……导演善于抓住这些国家最具特色的一个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随着影片的逐渐展开,观众对影片介绍的四个国家的特色了然于心、印象深刻。
看到这里,我不由联想到那节失败的“西亚”的教学,从认识大洲开始,我就习惯按照一定的套路展开教学:先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要素,再讲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商贸等人文要素,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八股”吗?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学习区域地理,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种思路,但若长期按照此套路学习,必定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原来是自己的教学落于俗套,导致学生厌学,我应该好好学学《金砖之国》专题片,选好每个区域的学习切入点,用合适的景观图、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地理,积累真实的地理表象,从而让学生明确“此地非彼地,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要素在影响”。这样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新细读教材我发现,“西亚”的独特性在于它一直是世界的“热点”地区:“五海三洲之地”的地理位置、巨量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必争的热点之地;干旱的环境、炎热的气候使得淡水成为稀缺资源;另外,领土、宗教和运河存在的问题和争执,也使西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那么,就让“热点”作为本课的导线引领学生去探究吧。
引入环节:我采用动画方式,把一个熊熊燃烧着的“热”字以投影的方式呈现出来,立刻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我趁势引入:“这节课内容我们可用一个字‘热’来概括,为什么西亚会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它到底‘热’在哪里?为什么世界人民的目光会一次又一次的聚焦到这里?”问题提出后,学生便急不可待地拿出地图,先去查找西亚的地理位置,为学习新课做准备了。
探究环节:我继续在“热”上做文章,出示了阿拉伯半岛的地形图,很快就有同学发现问题了:“为什么世界第一大半岛上竟然没有河流?”有了疑问,学生们自然就会主动去探究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知识。
此时课堂学习的气氛已经非常热烈,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探究“石油宝库”这部分知识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通过自主学习,很快掌握了西亚石油的分布、主要的产油国等基础知识。在探究石油输出路线时,我设计了两个讨论题:一是“假如你是美国、日本、德国的企业家,要从波斯湾进口石油,你会选择什么路线?为什么?”另一个是“假如你是西亚某产油国的首脑,为了本区的可持续发展,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寻找新的经济出路?”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回答,掀起一个小小的学习热潮。这部分阶段小结时,我用了“一、二、三、四、五”:一条巨大的石油带,二个输出方向,三个世界第一,四个石油特点,五个重要产油国。简单明了的几句话,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上一篇:与读者分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