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乘风万里破浪随凯布朗利博物馆前往大洋之
艺术就是生活 Art is life
菲律宾诸岛之南,澳大利亚大陆以北,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以东,太平洋西南部的广阔海域中,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无数岛屿,主要可以分为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三大群岛,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文化最为丰富的,就是由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群岛和斐济群岛等组成的美拉尼西亚(有时也将巴布亚新几内亚包括在内)。
根据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基因研究显示,人类定居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万年前。这些肤色较深、毛发卷曲的人群,大致遵循了由中国台湾南下菲律宾诸岛,迁居巴布亚新几内亚,并最终扩散到美拉尼西亚群岛各处的旅程。倘若继续追寻,我们或许还可以将他们的祖源地回溯到中国华南的古陆。因此,从人类迁移的角度来说,群岛上今天生活着的约160万人口,绝大多数都是数万年来经东亚、东南亚迁居于此的原住民后代。
相同的源头、相近的迁移之路,使得群岛居民不但共享了“南岛语族”这一语言学分类,也分享了“南岛文化”这一无比丰富的文明宝库。
浮想翩跹,数万年前,那些源自亚洲南部的南岛先民究竟以怎样的交通方式,劈波斩浪,在南太平洋的岛屿间激流勇进,最终抵达了那些远离严寒、衣食无忧的热带天堂?他们又以怎样的高超智慧,创造出极具想象力的南岛文化,将自己继承自远方大陆的母体记忆,融入到独特南岛环境创生的艺术表达之中?
为了解这些问题,上海博物馆特地携手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于2019年5月份带来了“浮槎于海: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扬起被东南季风吹拂的风帆,乘着南太平洋特有的双体独木舟,将我们送到南岛的海滨。
道盖独木舟船首雕塑
古祖古祖独木舟船首雕塑
凯布朗利博物馆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坐落于巴黎埃菲尔铁塔脚下,又名布朗利码头博物馆,这个名称仿佛一个不同文明之间的中转站,为我们接入了通往南太平洋的航船。凯布朗利博物馆开幕于2006年,它从法国国立非洲与大洋洲艺术博物馆和人类博物馆中,分别接收了2.4万件收藏品和25万件非洲、大洋洲、亚洲和美洲艺术品,而其中最能体现大洋洲文化风貌的藏品多达件。
作为一个具有漫长海外文化交流传统的国家博物馆,凯布朗利博物馆秉持保护与展出异文化风格艺术品的宗旨,使其展出在维持自身旨趣的同时,更兼顾对异文化、宗教和历史内涵的发掘。因此,在此次来沪交流的展出中,凯布朗利博物馆专门挑选了150件最能反映美拉尼西亚群岛文化面貌的展品,力图将这种欣赏和悦纳不同文化的体验,传递给中国的观众。
此次展览的展品主要来自新几内亚岛东北部的塞皮克河流域(包括阿拉佩什、雅特穆尔和蒙杜古莫尔等部落)、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群岛,以及社会群岛、马克萨斯群岛、南方群岛和新西兰。不但呈现了美拉尼西亚地区悠久而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传统,而且未以浩瀚的海洋为界限,进一步展现了当地文化与周边包括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南方大陆之间的跨海域联系。
展览由序章和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以序章概括整个美拉尼西亚区域自然与人文形态之间的关联;第一部分集中讲述美拉尼西亚诸岛部落之间传统艺术背后的故事;第二部分则侧重于呈现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艺术主题,将西南太平洋诸多岛屿作为一个整体,尝试探索这些岛屿所共享的文化记忆。
这两大板块用一条时隐时现的脉络为我们描绘出这些南岛居民启程离开亚洲南部,深入大海,前往大洋的群岛之路。而今,他们在碧海静涛之中觅得一片天然的宁静,要在彼方延续祖先的记忆和社会的繁荣。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在本次展览的序章中,“美拉尼西亚”板块以序曲“海之疆域”徐徐吹开南太平洋的海雾,用一组独木舟的饰件和船桨引领我们划向海岛岸边的沙滩。人类学家发现,最早抵达这些岛屿的先民,就是驾驶着独木舟抵达了此处的热带天堂。
这些巨艟有的是长达二三十米以上的单体独木舟,可以容纳几十名乘客;有的仅长数米且两侧(或单侧)设有浮架,在追求稳定性的同时,也可承载一家五口与基本的家什。而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都会在船首位置安放独特的艏柱。这些船艏大多类似中国龙舟的龙头,有些又似鲣鸟的喙部,或者绘制祖先的形容。尤其是数十米长巨艟的形制,配以华丽的船桨,依稀可见古时华南“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胜景。
上一篇:迪拜建筑高度提升的西亚都市
下一篇:没有了